近日,湖北高校十大校花评选大赛从半决赛开始,要求选手嘴巴与眼睛间距离是整个脸长的36%,乳房丰满、匀称,不下垂,两乳之间距离大于20厘米。选美标准一经公布则引发争议。 而相关的一则消息,一个名为“中国校花大赛”的活动的组织方,在前往北大宣传推广时遭遇尴尬。当组织方忙着散发宣传手册、张贴广告时,北大南门外竟有两名女生举着“抵制校花,拒做花瓶”的牌子做抵制宣传,宣称“不愿意被消费,不做校花做自己”。
事件发生后,杨澜在自己微博中惊讶选美居然还有乳距之类的说法:“把女人当玩物啦?用这种僵化标准量女星,太OUT了吧。”应该说当下,各种选美、评比,各种炒作、爆料,各种标题党,“XX门”、“XX哥”,在抢人眼球的同时,也强暴地改变了我们的思想,难道不是吗?我们很多人都已经习以为常,麻木不仁了。其实,值得关注的是,每个事件的焦点人物,无疑成为幕后人的一种玩物,不仅仅是“女人”,我们公众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成了别人的玩物。
笔者很钦佩那些举着牌子,表达着自己,抵制宣传的同学,他们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知道别人是谁,又在做着什么。这不正是一个人应该有的思考能力和表达权力吗!我们在不断推进政治民主进程的道路上,正是需要这可贵的精神和行为啊。
而身在事件漩涡中的人,切莫赢得了评选,当上了“校花”,却忘记了自己是谁。围在周围热闹的观众,娱乐了、争吵了,也别失去了自己的立场、独立地思考和见解。希望鲁迅多年前提到国民劣根性,看客思想、阿Q精神,不要反复重演,难道这么多年的历史教训,对我们就没有一点点启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