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民办高校网 >> 考试培训 >> 考试信息 >> 资格证书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2006年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复习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学

2006-10-1 11:17:34 作者:mbedu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991

一、单选或判断
1、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单选)
2、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对)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即按照专业类别培养人才的活动。(对)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与职业性有机结合的教育。(对)
3、 学术性指学问、科学,是认识论的范畴;职业性是指技术、手段、方法,属于实践论的范畴(单选)
4、 高等教育至少满足三个标准:从传授的内容看,应属于专业教育;从学制上看,应建立在基础教育之上;从学术水平上看,应反映当时科学的最高成就。(单选)
5、 近代西方高等教育起源于中世纪大学。中世纪大学特点的是:自治性、宗教性、国际性、随意性。
6、 德国洪堡于1810年创立的柏林大学是德国大学教育的第二次革命。他提出了“教育与科研统一”、“教 育与科研自由”两条原则。(单选)
7、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特征是:办学主体是官私并存;受教育权是机会不均;管理者的素质看是名师掌权;从课程内容看是儒学为尊;从教学方法看是崇尚自学讨论。(单选)
8、 大学的理念是一种对大学形而上的价值判断。大学的理念不是指大学的具体实践,却是大学实践的指针。(对)大学的理念不是指大学的管理制度,却是大学管理制度的思想基础(对)大学的理念不是指大学的组织,却是大学组织运行的基本准则。(对)大学的理念是观念性、精神性范畴。(单选)
9、 大学制度发轫于欧洲中世纪。(单选)专门讨论大学理念的人是19世纪英国学者纽曼。(单选)
10、 15%以上的入学率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一个主要标志。(单选)
11、 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创新素质;健康人格素质;开放型和研究型素质;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素质。
12、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指人们在活动前于头脑中对高等教育活动结果的一种预见和构想。(单选)
13、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指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单选)(判断)
14、 高等教育的目的也是是整个高等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单选)
15、 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培养人的特殊要求称为培养目标,由社会领域和特定的职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
16、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单选)
17、 高等教育是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对社会起作用的,向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以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这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对)培养人始终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单选)
18、 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支持。(对)
19、 作为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高等教育比基础教育更重要更直接。(对)
20、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对)
21、 高等教育结构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一定的专门人才的结构来实现的。(对)
22、 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对)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对)
23、 高等学校的职能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是把高等学校作为一种机构并针对外部环境而言的。
24、 高等学校最具有生命力的三大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单选)
25、 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单选)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的职能。(单选)
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单选)
26、 所谓通才是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之人。(单选)
27、 所谓专才指着意于某一专业甚至一个小专业的某一方面的深入研究,知识面较窄的人。(单选)
28、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不仅是一种价值层面的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29、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则更多体现为一种理念及其指导下的课程设置。(对)
30、 通才教育具有四个明显的特征: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过分通博,学科深入发展受影响。(对)
31、 专才教育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对)
32、 专才教育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于应用。对
33、 专才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对
34、 专才教育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影响后期发展。
35、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两种基本模式是: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单选)
36、 高等教育发展的两种模式是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单选)
37、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于英才高等教育阶段。
38、 英才教育阶段的内容主要是博雅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致力于统治才能的培养,面向劳动者的教育往往是低层次的职业教育。
39、 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的15%-50%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40、 大众高等教育阶段主要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建设者。
41、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要遵循以下原则:发展速度要适度;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建立多元化筹资体系;发展终生教育。
42、 科学教育是通过传授科学技术知识、演示科学方法,教学生辨认客观事实,发现客观规律,进而形成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单选)
43、 科学教育关于做事的教育,是解决方法论的教育,是追求真的教育。(单选)
44、 科学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思维教育、科学方法教育、科学精神教育。
45、 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实现和发展,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单选)
46、 人文教育是关于做人的教育,是解决价值观的教育,是追求善的教育。(单选)
47、 人文教育包括四个方面: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思维教育、人文方法教育、人文精神教育。
48、 平等与效率是高等教育政策中的两种基本价值取向。(单选)
49、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的思想。柏拉图提出“对所有的儿童实施初等教育”,这是最初的教育民主思想。
50、 从教育的发展历程看,教育平等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教育平等—教育特权—现代教育平等阶段。
51、 二次大战后,教育平等表现在:就学权利平等;教育条件平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
52、 高等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理想,是指人们把接受高等教育看作是一种应有的权利,从而要求任何人都能不受限制地享受这种权利。(单选)
53、 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
54、 世界银行把教育效率分为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
55、 内部效率是指某一教育系统用尽量减少浪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所培养学生的数量;外部效率是指一般教育同职业教育的关系以及学校同就业机会的关系,即学校和教师能为学生将来就业作什么,以及学生所学知识就业后能否运用。(单选)
56、 课程就是教学科目(错)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错)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错)
课程是学习经验。(错)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错)课程是社会改造。(错)
57、 课程是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是为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而创设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高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开设顺序。广义的课程是指促进学生发展的全部环境,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58、 根据课程的内容,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59、 以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来编排的课程为学科课程。
60、 从学习者出发编排的课程称为经验课程(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为主编排课程是经验课程)
61、 根据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可以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62、 根据课程是否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可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也叫隐性课程)。
63、 课程设计理论研究课程系统的结构、地位、相互联系和自我更新等问题。(单选)
64、 课程编制理论主要指课程编制的各种模式,如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问题。(单选)
65、 课程改革理论主要研究课程实践中的显示问题假期改革问题。(单选)
66、 进步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杜威。20世纪中期,以布鲁纳为代表的中心课程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
67、 学问中心课程论是凭借经过精选的、具有高质量知识和内容的课程。(单选)
68、 人本主义课程强调满足学生的需要,主张实施三类课程:学术性课程、人际关系课程和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课程。
69、 20世纪70年代中期“恢复基础”运动开始出现。强调教育最基本的使命是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促进基本的智力训练与学术性学科教学”。
70、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世界大学课程理论进入各种思想融合与并存阶段。
71、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新的课程领域主要有:生计教育课程、环境教育课程和创造教育课程。
72、 生计教育试图适应学校课程,特别是职业适应课程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以缓解社会矛盾,体现了社会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期望。(单选)
73、 我国高校第一次课程改革的特点是向苏联学习,形成了全国“大一统”的课程模式。
74、 第二次课程改革自1958年开始,主要是精简课程,强调课程直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5、 第三次课程改革的内容是课程的现代化、综合化和多样化。
76、 高等学校的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社会对某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单选)
77、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单选)
78、 教学大纲一般分为三个部分:说明、本文和附录。(单选)
79、 大学教材的特点:符合教学要求、渗透学科发展过程、注意反映现实问题、体现教材自身特点、相互沟通与合作。
80、 大学教材主要是围绕课程教学而展开的。(单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起导向作用。(单选)
81、 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的走向:突出科学技术、重视人文科学、强化数学课程、重视道德教育。
82、 高校培养人的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
83、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的教育活动。(单选)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
84、 高等学校的教学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四个因素构成。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素,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客体因素,教学手段是教学的媒体因素。
85、 教学手段是教学中客观存在着的传导体和媒介物,是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三个要素相互发生作用时的介体。
86、 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以教学为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
87、 教学工作的三个特点:教学活动的效率高、教学活动的系统性强、教学活动完成的任务综合性强。
88、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89、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是由教学、科研与实践活动等活动形式构成的过程,它具体包括四种形式:课题教学、自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
90、 大学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特征是学校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同时又是学生进入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准备阶段,即由学校教学过程向社会实践过程过渡的阶段。
91、 从认识已知转向探索未知,体现为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判断)
92、 教学环节是教学活动的运动、变化、发展在时间连续性上展开所需要经历的基本阶段。
93、 孔子:学、思、行。荀子:闻、见、知、行。《中庸》: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
昆体良:模仿、接受理解、联系。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杜威:疑难的情境、确定疑难究竟在何处、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每个阶段所含的结果、看哪个假设能够解决这个难题。
94、 教学原则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95、 大学教学原则体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96、 知识与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97、 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如何控制教学活动的规模、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和利用教学活动的场所。
98、 孔子私学的教学、古希腊的教学都是个别教学。
99、 班级授课是以固定的班级为组织,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各门学科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固定时间表,主要以课堂讲授的形式,分科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组织形式。
100、 夸美纽斯最早对班级授课这一形式从理论上加以整理和论证。1862年,我国的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1903年的癸卯学制以法令的形式确定在全国范围推广这一形式。
101、 课堂教学是班级授课的基本表现形式。
102、 备课的基本要求:钻研教学材料、、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法、拟定教学计划。
103、 上课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104、 上课的基本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严密。
105、 现场教学是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106、 现场教学通常分为参观、调查与实习三类形式。
107、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点:(判断)信息由教师直接控制变为师生共同控制。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逐渐增强。科研方法的训练逐步增加。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
108、 讲授法是我国高校中运用最普遍的方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
109、 教学手段是师生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它包括各种用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具、设施、设备等。
110、 20世纪60年代末枝70年代初,计算机用于教学过程,主要有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计算机管理教学(CMI)两种形式。
111、 CAI系统的作用是向学生提供教学资料和各种问题,给学生以直接帮助。
112、 CMI系统主要用于帮助教师管理和指导教学过程,并为教师提供做出教学决定所需要的有关信息。
113、 教学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是教育技术学的主要领域,又是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14、 教学设计是通过创设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条件、经验、情境、资源等因素组成的学与教的系统,帮助学习者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
115、 教育评价的实质是对教育活动中事物或人物的价值判断。
116、 事实判断是对事物、现象的现状、属性与规律的客观描述。
117、 价值判断是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根据评价人的目的、目标、需要和期望对客观事实做出判断。
118、 教学评价的本质也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
119、 学校教育评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120、 泰勒是教学评价之父。他发起了“八年研究”。
121、 布卢姆发表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
122、 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计划、进行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促进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
123、 总结性评价是在活动发生后进行的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
124、 教育评价的走势:1)在评价对象上,从评价学生个人学历,发展到评价教学中课程,再发展到以教学几乎安慰主的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2)在评价目的上,从通过教育测验来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发展到评价教育活动是否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再发展到通过评价来改善教育决策、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改革,推动教育进步。3)在评价手段上,从推崇标准化的教育测量,发展到提倡观察、调查等手段的定性分析,再发展到广泛收集信息、进行解析论证、做出价值判断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4)在评价形式上,从成果评价,发展到形成性评价,再发展到由输入评价、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5)在评价程序上,从仅按照教育测量结论衡量教育工作,发展到依靠评价人判断教育效果是否符合教育决策者制定的教育目标,再发展到评价人和教育活动参与人广泛接触,共同确定评价内容和实施方案。
125、 高等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
126、 学业评价又称学业成绩考核,是运用测量手段对学生个体发展和学习效果做出价值判断。
考核包括检查、分析和评定等方面。
127、 平时考核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考核。总结性考核是一门课程学习结束时进行的考核。
128、 绝对评分法是以学生对考核的全部内容的掌握程度为依据的评分方法。(百分制)
129、 相对评分法又称常态(正态)分配记分法,它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相互比较从而确定在全班学生中的相对位置为依据的评分方法。它常用等级制表示。
130、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
131、 1951年10月,我国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这是我国首次以法规的形式确定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由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构成。
132、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
中央集权型以法国为典型、权力分散型以美国为典型、集权与分权结合型以德、日、英为代表。
133、 高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权力机构。
134、 西方权力机构分为三种模式:欧洲大陆模式、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
135、 欧洲大陆模式以学术权力为主,体现了教授治学。
136、 美国模式以行政权力为主。
137、 英国模式是把教授行会与院校董事及行政管理人员的适度影响结合起来。
138、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进一步调整高校管理的权力结构,适当实行权力重心的下移。
139、 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当前我国高校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韵方向。
140、 高等学校的学制是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它是一国整个学校教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141、 高等学校学制结构一般是指高等学校的形式结构和层次结构。从形式看(普通高校和成人高等学校,还有
高等职业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层次看(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
142、 学位是标志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术称号。
143、 学位制度就是国家和高校为保证学术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和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术授予程度,而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144、 具有现代意义的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
145、 我国高等学校招生体制改革的趋势是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146、 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原则:公平合理原则、支持重点原则、协调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
147、 舒尔曼提出了教学知识基础的概念,提出把“学科教学法”作为教师专业化的核心理论。
148、 从世界范围看,师范教育于17世纪末最早出现在法国。
149、 我国最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教师职业展开过讨论。
150、 1994年实施《教育法》,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151、 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确立了教师专业的行业标准。
152、 2000年,我国 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职业归并为八大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

 

 

 

 

 

 

 

 

 

 

 

 

 

 

 

 

 

 

 

 

 

 

 

 

 

 

 

 

论述题
1、论述入世对我国高等教育带来那些挑战和对策
(一) 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1) 高校德育工作面临挑战
入世后,随着西方教育的进入和我国文化服务性行业的逐步开放,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西方文化产品的大量涌入,学生的价值概念必然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严重影响,可能造成思想观念的剧烈冲突。
(2) 教育市场的国际竞争加剧
入世后,外国大学会以独资、合资等多种形式直接进入中国办学,直接参与中国教育市场的竞争,特别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方面的竞争尤为激烈。
(3) 生源与人才市场竞争加剧
入世后,发达国家可能以更优越的条件吸引我国优秀人才到其国家服务或到本地外资机构服务,人才流失现象可能加剧;入世后生源流向趋于多元化,国外大学可以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和品牌效应,吸引我国学生到所在国留学。
(4) 影响大学生就业
 加入WTO后,我们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就业。例如,据统计入世后每年增加450万个就业机会,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涉外职业需求全面复苏。市场对外语类、金融类等毕业生的需求回逐渐走俏,英语,计算机成为就业门槛。
(二) 高等教育适应WTO的对策
(1) 调整教育目标,更新教育观念
高等学校要培养在世界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培养的人才应与国际接轨。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竞争能力。
(2) 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入世后,政府要转变职能,进一步改善高校管理体制;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建立和完善新的行政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学校、企业、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高校要以入世为契机,实现学校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提高自主办学的能力。
(3) 加快高等教育的法制建设,推行国际合作办学
遵循WTO规则,调整与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规范高校办学行为,开放我国的教育市场,依法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维护我国的教育主权。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要适应国际人才市场的竞争,必须更加注重更新教师的教育思想,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他们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入世后,一名合格的教师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四种基本素质:创新素质;健康人格素质;开放型和研究型素质;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素质。

 

 

2、联系当代社会特点论述当代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 基础化  知识更新产业调整和职业流动的明显加快,社会性的日益复杂,使人才的适应能力在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所以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基础课的比例明显加大。例如,
(2) 综合化  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不断加强,文理渗透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例如:斯坦福大学规定,所有文科生只能在修习了微积分或其他数学学分后,才能学习高一级的专业课程。
(3) 职业化  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它的出路。开设应用课程、培养应用人才、从事应用研究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例如美国曾对一百多所四年制大学的课程作过统计,发现这些学校平均每年要淘汰5%的旧课程,增加9%的新课程。其中应用课程在新课程中占有重要的比例。
(4) 国际化  各国都在借鉴其他国家的课程改革经验,如日本特别强调新技术和适应社会,即受到了其他国家的影响。
(5) 多样化  我国的课程正逐步走向多样化和灵活性,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上:一是教育计划的多样化,二是教学大纲的多样性,三是教材的多样性
(6) 终身化  把终身教育概念引入到大学课程思想中,主张大学帮助青年获得自我终身学习的能力。

 

 

 

 

 

 

 

 

 

 


3、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对讲授法的认识。
1)我对讲授法的理解:讲授法是我国高校中运用最普遍的方法。它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
2)我的教授法的指导思想是:
第一, 要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大学生喜欢怀疑和争论等心理特点,讲授要善于设疑,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二, 要处理好讲授内容。
3)我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理清讲课思路。
第二、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渗透直观方法,增强讲授的主观性。
第三、 用好教学语言。教学中要大量运用口头语言,做到言简意明,生动形象,少说废话,富于感情。
第四、设计好板书。板书的内容要能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便于复习。
第五、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在讲授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反应,据此调整自己的讲授使讲授过程处于积极的状态。
4) 我认为讲授法的优点是:
第一、可控性强。有利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学过程的控制。
第二、成本低效率高。讲授法是一切教学方法中最经济最便利的一种,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物质设备。
第三、信息量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材的难易程度,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大量的信息。
5) 我认为讲授法的缺点是:
第一、不利于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教师一般定位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必然产生部分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这就忽视了学生的差异。。
第二、容易演变为注入式。大多数教师习惯于一讲到底,忽视了学生的思维,造成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被动,这就使讲授法演变为满堂灌的注入式。
第三、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讲授法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所传授的知识,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难以发挥理想的功能。

 

 

 

 


4、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趋势。
第一、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属地高校的统筹权。高等教育管理权力下放的关键是首先周转边政府的职能,实现中央政府由过去的统一集中管理,向以规划、立法等为手段的宏观调控过渡。
第二、建立起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办学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
   首先,应实现政府高等教育决策活动的民主化,由中央政府组织建立一些由各界人士共同组成的高等教育决策咨询和审议机构。
   其次,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当今世界许多市场经济国家都建立了各种半官方、民间性和学术性的中介机构,它们通过承担高等教育的决策咨询、入学考试等不同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协助政府实现了高等教育管理的宏观指导和协调。
   此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更新大学必须由国家办的观念,形成新的办学体制。
第三、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要使高校自主办权真正得以有效的发挥,必须从完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角度入手。
总之,在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并使之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必须从政府管理、社会民主参与和高效自主办学三个维度来综合考虑,全面规划和设计。

 

 

 

 

 

 

 

 


5、我国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我国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表现为:
第一、高校教师的从教能力略有不足。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培养多注重于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历,形成了追求高学历、热衷于写文章、高项目的现象,教学被不同程度地忽视,对教学规律的研究就更是鲜有涉足。
第二、高校教师的专业道德还需加强。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师德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在学术上表现为急功近利、作风浮躁,存在着不正之风,甚至违背职业道德、触犯法律等。
第三、高校教师的专业主体性有待提高。教师有相当程度的自主决策的权力,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教师却无法决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专业权利名不副实。教师还缺乏教学专业自主权。
第四、学校教师的专业培训水平不高。存在的问题有:缺乏专业培训目标的系统构建;课程设置单调、呆板;教学和培训活动的形式和方法简单。
第五、高校教师的在职进修形势迫切。进修机会少,造成我国高校教师在职业性格方面的封闭保守,职业知能结构僵化陈旧,思维领域的世俗功利,创造个性萎缩凋谢。因此,加强高校教师的在职进修迫在眉睫。
第六、教师教育制度化还存在差距。①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还存在着计划经济成分,应将资格证书的资格培训与发放分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定有资质进行教师教育的机构。②教师教育课程的认定制度还有待于建立健全,课程内容、教材、教学安排都要通过严格的审定。③教师教育专业一体化还有待于提高,真正落实专业并轨的改革,同名专业统一要求。
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策略:
第一、加大政府的政策体制保障力度。政府政策上的保障主要包括:建立法律保障体系,提供经济保障基础,完善制度保障系统、采取必要的激励机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规划和领导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等。首先,加大政府对教师教育体系的投入力度。其次,加大政府对教师教育体系的政策引导。
第二、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推进高校教师教育改革。首先,要树立全心的师资队伍建设观念。其次,要着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第三、加强高校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首先,必须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反思意识,以健康的心态看待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其次,学会自我评价从而提高自己。再次,成为研究者,教育研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发挥着先导作用,职前教育对于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具有定向作用。最后,要使教师注重自我修养,把追求理想人格作为基本向度,确立自身所应追求的人格境界。

高等教育学.doc 下载

今日推荐
 
我也评两句
 
姓 名: * 游客填写  ·注册用户 ·用户登录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社会视点
专题栏目
本站推荐
热门图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