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办高校网

著名华文女作家张翎分享新作《劳燕》和创作心声

1月4日,旅居加拿大著名华文作家、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张翎做客黄河科技学院黄河讲坛,作“战争、国界、命运、人生——《劳燕》和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战历史”为主题的报告,分享她的新作《劳燕》和创作心声。台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樊洛平主持本次报告。台湾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机械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董晓辉与各学院师生代表200余人共同聆听报告。

张翎首先讲述了她作为一个女作家,对抗战题材小说的把控和认识。在她看来,抗战题材小说,对女作家来说把控并非很难。她做过十七年的听力康复师,接诊过由于战争带来疾病和创伤的一些病人,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后遗症。“因而对于灾难,我有着特殊的感受,”她讲道,于是想到通过写作战争、地震等灾难题材的小说,表现当灾难来临时,人性会产生什么样的裂变。

 

张翎结合相关史料图片,讲述了她为写作所做的系列调研。她借助参加天安门大阅兵的机会,采访了抗战老兵,之后又采访了温州地区目前已知惟一健在的黄埔军校女生庄雪琴等老一辈女战士。从庄雪琴身上,她树立了“打捞”抗战历史的决心,意欲探讨女人在战争中的位置和生存方式。经过漫长的调研、资料搜集和创作,她最终完成了这部新作《劳燕》,用女性作家的视角,讲述了美国海军援华抗战时期,在温州一个抗战基地技术培训班发生的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

张翎表示,她会坚持关注正史、纪念碑上没有记载的抗战时期的小人物,并通过自己的笔触,讲述发生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彰显他们在灾难中闪烁的人性光辉和生命力量。

讲座最后,张翎朗读了《劳燕》精彩片段,并回答了学生提出的“如何找到写作灵感?”等问题,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写作。

樊洛平在总结时说,张翎女士以大量的口述史和博物馆历史文献资料为底本,通过图文并茂的鲜活内容,把听众带入一个特定的历史语境,揭开了那段尘封几十年、鲜为人知的抗战历史。作家以她对抗战年代中的国界、命运、人生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介入严酷战争环境的时代风云、中美关系、乡村民间,围绕阿燕的人生悲剧和生命救赎,写出了大时代命运磨难中女性内在的“痛感”经验,凸显了女性生命力的坚韧和超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底层伟力,也传达出一种战争中的悲悯情怀和救赎力量。她表示,张翎女士的讲座给我们带来思考,希望今后张翎女士常来中原,再次做客黄河讲坛,为大家带来精彩的报告。

人物简介:张翎,旅居加拿大著名华文女作家,复旦大学外文系毕业,曾为美国和加拿大注册听力康复师,积极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海外发表作品,代表作有《余震》《金山》《雁过藻溪》《阵痛》《劳燕》等。小说曾获得包括中国华语传媒年度小说奖、华侨华人文学评委会大奖、《台湾时报》开卷好书奖、香港《红楼梦》全球海外华文长篇小说专家推荐奖等两岸三地重大文学奖项,入选各式转载本和年度精选本,并六次进入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根据其小说《余震》改编的灾难巨片《唐山大地震》(冯小刚执导)获得了包括亚太电影节最佳影片和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在内的多个奖项;根据其小说《空巢》改编的电影《一个温州的女人》,获得了金鸡、百花电影节新片表彰奖和英国万像国际电影节最佳中小成本影片奖。小说被译成多国语言在国际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