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大学生
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熊汉忠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
2013年5月29日
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第二部分:压力分析
第三部分:变化趋势
第四部分:思考与建议
第五部分:致谢
前言
随着创纪录的699万高校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加上往年尚未找到工作的求职者继续在就业路上一起“挤”行,2013年的就业形势因此显得更为严峻!2013年也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也就在此背景下,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联合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的“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随之展开。这也是此项年度调查开展的第五个年头了。在2009、2010、2011、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年度)调查报告相继发布以后,社会各界对此项调查的关注也是与日俱增,我们在往年调查中发现的“零月薪”、“高压硕士”、“就业外归因”、“二线城市更受青睐”、“基层岗位引力增加”、“实践意识渐成主流”等诸多现象,不仅引起就业指导机构、学生家长、媒体等相关部门与人群的思考,更让就业路上的大学生们热烈讨论与纷纷借鉴。“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于2013年4月1日~4月28日在新浪网推出之后,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共有16090人参与此项调查,系统保留的完整问卷1565份,我们在严格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保留了1015份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1、性别比例
图1-1 性别比例
如图1-1所示,参加本次调查的男性619人,占总数的61.8%;女性383人,占总数的38.2%,另有13人未填写此项。
2、学历构成
图1-2 学历构成
如图1-2所示,本次调查中,本科生591人,占总人数的58.5%,为群体主导人群;专科生275人,占总人数的27.2%;硕士研究生132人,占总人数的13.1%;博士生12人,占总人数的1.2%,另有5人未填写此项。
3、是否独生子女
图1-3 独生子女比例
如图1-3所示,本次调查中,独生子女428人,占总数的42.8%,非独生子女572人,占总数的57.2%,另有15人未填写此项。
4、是否应届毕业生
图1-4 应届毕业生比例
如图1-4所示,本次调查中,应届毕业生225人,占总数的22.3%,往届毕业尚未入职111人(11%),往届毕业生已经入职109人(10.8%),在校1~3年级学生564人(55.9%)。
5、是否有兼职经历
图1-5 总体人群的兼职情况
如图1-5所示,参与此次调查的人群中有57.5%的人表示在校期间曾有过兼职经历。
6、是否学生干部
图1-6 学生干部比例
如图1-6所示,超过5成的(53%)的被调查者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含社团干部)。
7、生源
图1-7 学生生源情况
如图1-7所示,本次调查中来自乡镇470人(47.0%),来自中小城市340人(34.0%),来自省会及其他城市188人(18.8%),其他地区2人。另有8人未填写此项。
8、学科分布
图1-8 专业构成
如图1-8所示,参与本次调查人群涉及20个专业,其中法学34人、中文59人、外文51人、经济/金融131人,管理/营销129人、计算机/电子信息165人、教育85人、社会学12人、物理22人、艺术31人、数学9人、历史8人、化学35人、生物31人、食品19人、医学40人、环境/地理3人、建筑40人、测绘4人、电气74人。
9、家庭经济情况
如图1-9所示,本次调查中绝大部分被调查者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001-3000之间,占总体的49.8%。
图1-9 家庭收入情况
10、学校类别
图1-10学校类别
如图1-10所示,参与此次调查的学生中以来自地方院校、国家211工程高校以及211工程以外高校的学生为主,分别占29.6%、21.6%、19.0%。
11、期望月薪
图1-11 总体人群的期望月薪分布
1-12 不同学历的期望月薪
如图1-11、1-12所示,参与调查的人群期望月薪主要集中分布在3000~5000元范围内,并且,期待月薪随着学历的增高而增高,其中,专科生期待月薪3444元;本科生月薪期望为3494元;硕士生为4879元;博士生主要集中在6000元。
图1-13 不同学历的期望月薪(2012/2013年比较)
对比去年的数据专科生的期望薪金略有涨幅(500元)本科生与硕士生的期望薪金基本持平,而博士生的期望薪金下降1160元。
12、期望工作地点
图1-14期望工作地点
本次调查中,共有192名学生(19.2%)表示希望在直辖市工作,468名学生(46.9%)表示希望在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工作,247(24.7%)名学生表示愿意在地级城市工作,64名学生(6.4%)表示愿意在县级城市工作,17名学生(1.7%)表示愿意在乡镇工作,10名学生选择了其他地区(海外),另有5人未填写此项。
图1-15 选择工作地点的主要标准
本次调查对于学生们选取工作地点的原因做了进一步的分析。近半数的人(47.5%)将个人发展机会作为了首要选择标准。可见对于面临就业的学生而言,发展前景是首要考虑因素,然后是生活成本与收入(23%与11.8%)。
13、去基层等艰苦岗位工作的意愿
在今年的调查中,明确表示不愿意去基层求职的占21.8%,“愿意”去的为39.3%,“可以考虑”的比例为38.9%,相比去年“可以考虑”的略有降低,表示“愿意”与“不愿意”去的略有升高,另有5人未填写此项。
图1-16 去基层等艰苦岗位工作的态度
14、影响就业的因素
图1-17 对就业的影响因素
本次调查中,我们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对于就业的影响也做了一些探讨,房价与国家政策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物价因素是第三位,而交通因素则远小于其他三个因素。
15、毕业选择
在本次面临就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中,大多数人(58.8%)认为应该找工作就业,一部分人(12%)认为应该继续读研提升自身竞争力。另一部分人(20.4%)认为应该自主创业。极少数人(4.8%)认为应当出国深造,也有人(3.7%)认为可以等几年再说。
对比去年的数据,今年求职者表示应当考研的人数大大下降,而相反的考虑创业的人数有所上升。
图1-18 毕业选择
16、大学生就业最应该具备的素质
图1-19 大学生就业最应该具备的素质
在本次的调查中,我们还对大学生就业时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进行了调查,其中沟通能力和专业技能备受求职者关注,而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也受到不少人的认可,相反道德修养、组织能力、独立能力、协作能力、进取心、刻苦精神与工作热情等被用人单位与社会所看重的基本素质,却被求职大学生相对忽略。这一点与去年极其相似。
第二部分:压力分析
为了跟过去四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压力分析部分也分别从压力源、压力感受以及压力应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压力源分析
就业压力源分为4个维度:家庭、学校、用人单位、个人,每个维度分别有3道题目,以及2012年新增关于主观幸福感的题目,一共包括13道题目。
1、不同维度压力源的总体得分
图2-1 不同维度压力源的得分
由图2-1可以看出,压力源的调查结果与往年大体相同,社会依旧是最受关注的压力源,而家庭其次,之后是学校以及个人。从趋势上看,今年在社会压力源、学校压力源以及家庭压力源三个维度上都有上升,可以看出今年的整体就业压力源方面,还是呈现增大的趋势。
2、工作地点的选择因素与压力源得分
图2-2 工作地点的选择因素对个人压力源的影响
从图中可见,选择工作地点时,如果过分考虑“竞争激烈”与“收入”的因素,压力源的得分明显高于重视“个人发展机会”的求职者。
3、去基层工作的意愿对压力源的影响
图2-3 去基层工作的意愿对压力源的影响
图中可以看到,愿意去基层工作的求职者,无论是学校压力源还是个人压力源得分都明显低于不愿意去基层工作的求职者。
4、家庭收入与压力源
图2-4 家庭收入与压力源
图中可以看出,家庭收入偏低的求职者各项压力源得分都偏高,因此关注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求职问题仍然会是解决就业压力的重点问题。
5、兼职经历与压力源
图2-5 兼职经历与压力源
分析发现:有过兼职经历的求职者在学校与个人压力源上的得分都显著低于没有兼职经历的求职者。
6、学历与压力源
图2-6 学历与压力源
在学校压力源方面,求职者的压力源得分基本上有随着学历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但硕士生的压力源略高于本科生。
7、学生干部经历与压力源
图2-7 干部经历与压力源
图2-7的结果表明:在校期间有过干部经历的求职者,在压力源上的得分都明显低于没有干部经历的求职者。
二、压力感受分析
就业压力感受共分为3个维度,分别为压力导致的生理、情绪和行为感受。每个维度各2道题目,共6道题。
1、压力感受总体分布
图2-8 压力感受总体分布图(纵坐标-频率;横坐标-得分)
表2-1就业压力感受分量表上的总体得分情况
平均数 | 18.17 |
众数 | 18.00 |
标准差 | 4.418 |
全距 | 30 |
今年的就业压力感受平均数为18.17,显著高于2012年(16.93)。说明今年的就业压力在总体上明显增加了。
2、总体人群的压力体验
由图2-9可以看出,在衡量压力大小的三项指标上,与2012年相比,行为体验依然最低、情绪体验依然居高不下,但不同的是,今年的压力生理体验更为强烈!此结果提醒年轻的大学生求职者:在提高情绪管理能力的同时,更要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以提升身心两方面的抗压能力。
图2-9 总体人群的压力体验
3、期望工作地点与压力体验
图2-10 期望工作地点与压力体验
从图2-10中可以看出:期望在省会与计划单列市工作的求职者,其压力的情绪体验显著地低于其他类别,表明省会与计划单列市这样的二线城市已经逐渐成为今年求职者就业的首先城市。
4、工作地点的选择因素与压力体验
图2-11 工作地点的选择因素与压力体验
与压力源的得分相似,将“收入”和“竞争激烈程度”作为工作地点的首要考虑因素者,面对求职压力时会感受到更为强烈的情绪体验;相反,重视“个人发展机会”的求职者,求职时体验到的压力最小。
5、家庭收入与压力体验
图2-12 家庭收入与压力体验
与2012年的结果相似,求职者的压力体验基本上随着家庭收入的降低而增加,表明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在求职时会体验到更多的压力。
6、毕业选择与压力体验
图2-13 毕业选择与压力体验
可以看到选择出国和考研的人面临着更高的压力感受,相反,选择直接就业和创业的人压力体验更低。
7、期望月薪与压力体验
图2-14 期望月薪与压力体验
分析结果显示:求职者的压力体验基本上有随着期望月薪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换言之,过低的期望月薪反而体验到更高的压力。自身能力强、压力体验小的求职者,在求职时有相对高的期望月薪;而自身能力弱、压力体验大的求职者,在求职时自然会有相对较低的期望月薪。因此,求职时合理的期望月薪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8、不同学历与压力体验
图2-15 学历与压力体验
图中可以看到:专科生在就业压力中最容易感受生理反应,其次是硕士生。9、干部经历与压力体验
图2-16 干部经历与压力体验
图中的结果显示:在学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求职者,求职时体验到的就业压力小于没有干部经历的求职者。
三、压力应对分析
能否有效缓解压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所采用的压力应对方式是否合理。在就业压力应对的题目设计上,我们选择了两种应对方式,分为自我调整与向社会寻求帮助,我们为每种方式分别设计的两个题目,共计四个题目,试图寻找每个维度的积极应对或是消极应对情况,在计分方面,我们采取了反向计分,举例而言,如果A的自我调整得分很高,那么说明A在自我调整方面的问题很大,处理的相对被动,并因此带来很多的压力。
1、压力应对方式
图2-17社会维度应对方式总体分布图
表 2-2 社会支持维度应对方式分量表总体得分
均值 | 5.48 |
众数 | 6 |
标准差 | 1.515 |
全距 | 10 |
图2-18 自我调整应对方式总体分布图
表2-3 自我调整应对方式分量表总体得分
均值 | 5.26 |
众数 | 6 |
标准差 | 1.570 |
全距 | 10 |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总体的被调查人群采用社会应对方式的平均数(5.48)略高于中位数(5),同时采用自我调整应对方式的平均数(5.26)也略高于中位数(5),表明参与此次调查的大学生在选择缓解压力的应对方式时,无论是积极的采取自我调整,或是寻求社会帮助的意愿与行为都是略显不足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结果与2009、2010、2011以及2012年度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正确的减压途径和理念还是有待宣传和推广的。
2、消极应对与压力体验、压力源之间的相关分析
从图2-19可以看出,如果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求职者的压力体验都会显著地增加,两者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
图2-19 消极应对与压力体验的相关性
(横坐标:消极应对得分;纵坐标:压力体验得分)
压力源与应对方式之间也同样呈现出显著地正相关(图2-20)。
为了能够进一步简化应对方式,我们把主动寻求社会支持,主动解决问题等应对方式定义为积极应对,把自己独自忍受和回避问题定义为消极应对,也能发现,积极应对可以减少部分的压力(负相关)而消极的应对能够增加压力(正相关)。虽然积极应对相关系数较低,但消极应对相关系数非常之高,可以看出即便不能采取积极应对,也一定要避免消极应对。
图2-20 消极应对与压力源之间的相关性
(横坐标:消极应对得分;纵坐标:压力源得分)
3、是否独生子女与消极应对方式
图2-21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消极应对
图2-21揭示了独生子女会更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也更少去寻求社会支持、更少进行自我调整。
4、是否兼职与消极应对
图2-22 兼职经历与消极应对
显然,有过兼职经历的求职者在应对压力方式上更多的采用积极的自我调整,而更少采用消极应对。
5、是否愿意去基层与消极应对
图2-23 去基层工作意愿与消极应对
图2-23表明:愿意去基层的人消极应对更少。
四、幸福感
从2012年开始,我们在调研中增设了有关幸福感的相关问题,其中题目采取反向计分,即得分越高,幸福感越低。得到结果如下
图2-24 总体人群的幸福感得分
(横坐标:幸福感;纵坐标:人数)
表2-4描述统计量 | ||||||||
| N | 极小值 | 极大值 | 均值 | 标准差 | 方差 | 峰度 | |
统计量 | 统计量 | 统计量 | 统计量 | 统计量 | 统计量 | 统计量 | 标准误 | |
生活幸福感 | 1015 | 0 | 5 | 3.02 | 1.144 | 1.308 | -.107 | .153 |
有效的 N (列表状态) | 1015 | | | | | | | |
可以发现大多数人都处于幸福一般的状态(3.02>3),这一结果较去年(2.7)上升不少,并大于中数3,表明在今年就业形式更加严峻、压力感受增加的情况下,大多数求职者的幸福感都有所下降。
第三部分 变化趋势
1、就业压力总趋势
图3-1 2009-2013年就业压力趋势
今年求职者的压力感受尽管没有达到2009年的水平,但2013年的总体压力与2012年相比有了显著的增加,并且也高于2010、2011年的水平。
2、期望月薪继续走低
图3-2 2009-2013年期望月薪变化趋势
尽管物价在上涨,职场的总体工资也在上涨,但求职者的期望月薪却并没有随之水涨船高。从连续5年的调查数据来看,2011年的期望月薪最高,平均达到5537.5元,在2012年降到4592.5元,今年进一步下降到3683.6元,降幅近千元。其中,降幅最大的是博士生求职者,降幅为1160元(见图3-3)。
图3-3 不同学历的求职者连续5年的期望月薪变化趋势
3、二线城市最受欢迎
图3-4 2011-2013年期望工作地点的变化趋势
图3-4中可以发现:连续3年的结果都显示“省会城市以及计划单列市”这样的二线城市在求职者选择工作地点时是最受欢迎的,其次是“地级市”,第三才是“直辖市”这样的大都市。
4、去基层的工作意愿
图3-5 2009-2013年去基层工作意愿的变化趋势
图中可以看出,明确表示“愿意”与“不愿意”去基层工作的求职者比例都有明显的上升,而表示“可以考虑”的比例有所下降。表明求职者对于去基层工作的态度更趋明朗。
5、毕业选择:就业创业与考研
图3-6 2001-2013年毕业选择的变化趋势
图3-6的结果表明:毕业选择直接就业的依然为主体人群,并且,就业与创业的比例较前一年度都有明显的上升;而选择考研的人群比例却较去年有明显的下降。
第四部分思考与建议
一、发现与思考
连续五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我们发现确实有许多值得大学生、高校、家长、用人单位以及其他相关机构与个人深思的地方。具体到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总体上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就业压力明显上升
连续五年的就业压力调查中,2012年的压力得分是最低的(16.93),但今年的压力得分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反弹(18.17),不仅高于2012年的最低点,而且比2010(17.8)、2011(18.0)都要高。虽然低于2009年的最高点(19.12),但就业压力在连续3年走低之后的强势反弹,是在各级政府出台并实施一系列缓解就业压力政策、就业指导机构采取措施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对就业压力也有了相对的适应之后出现的,这一反弹也进一步印证了今年的“就业最难季”的说法,因此,对于今年的就业压力就更应该引起包括求职者在内的各界人士的关注与重视。
2、压力应对偏向消极
积极的压力应对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包括就业压力在内的各类压力,相反,消极的应对方法不仅不能缓解已有的压力,还会增加或带来新的压力。连续五年的调查结果都一致揭示了大学生求职者在压力的应对方式上更多的偏向消极。如何加强大学生求职者在压力应对方式的积极性、主动性与有效性,也是摆在高校、家长以及一切与大学生求职者相关的人群与机构面前的一大现实问题。
3、二线城市最受青睐
一线城市的高房价、竞争激烈、生活环境日趋恶劣等让人压抑的压力环境,几年前就让包括大学生求职者在内的年轻人产生了逃离的想法与行动,我们的调查结果也揭示了大学生求职者在选择就业的地点时更多的倾向于省会城市与计划单列市这样的二线城市,连续三年的结果中,对二线城市的选择比例都在50%上下!客观来讲,与多年前毕业生一窝蜂的挤向一线城市相比,这种往二线城市分流的就业趋势不仅有效缓解了一线城市的就业压力,同时也大大缓解了大学生求职者本身的就业压力。
4、期望月薪持续走低
在2011年毕业生的期望月薪不太现实的虚高之后,连续两年出现了期望月薪的走低趋势。如果说2012年的期望月薪平均下降千元说明当年的求职者期望月薪更现实更合理的话,那么,2013年的期望月薪在2012年基础上继续下降近千元似乎有点不合常理了,唯一可以解释的原因就是,2013年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就业压力更大,使得求职者不得不降低自己的期望月薪到一个更低的水平。这种过低的期望月薪,也许恰恰印证了今年求职者的就业之难!然而,一味地降低期望月薪并不能真正解决就业难题,更不可能仅仅通过降低期望月薪而求得自己满意的工作。那么,这种局面的形成,其根源在学生本身还是教育本身,以及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等,都是值得整个社会反思的问题。
5、实践意识已成主流
从2009年开始实施此项调查以来,每年的被调查人群在校期间的兼职比例以及担任各类学生干部(含社团干部)的人群比例都在一半左右,有时甚至超过七成!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有过兼职与干部经历的求职者不仅在压力应对方式上更为积极主动,而且他们在求职时能体验到更低的压力感、更高的幸福感!表明大学生的实践意识确实已成为他们的主流意识。
6、考研面热创业心热
调查中有两种现象十分引人注目:
一是“被考研”现象:在行为层面,今年实际考研人数达到创纪录的180万(占699万毕业生总数的25.8%);而在意愿层面,参与此次调查的求职者只有12%的人选择毕业后考研。内心意愿与现实行为相距甚远!换句话说,在180万考研大军中,内心真正想考研的人也许还不到一半!一半以上的不想考研而最终考研了,原因只是跟风?还是为了回避暂时的就业压力而被动考研?这种“被(动)考研”现象确实让人担忧!
二是“心创业”现象:连续几年的调查发现,选择毕业后自主创业意愿的人群比例都在20%上下,而每年实际创业的人数还不到毕业人数的2%!两者相差十倍之多!绝大多数想创业的人最终没有创业,原因同样值得探究:是一时热情还是现实条件不具备?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7、幸福感觉总体下降
参与今年调查的人群中总体幸福感处于中等略微偏下的水平,并且与2012年相比下降明显。相对较低的总体幸福感,也许从一个侧面也进一步印证了今年的“就业最难季”真的是名副其实了。另一方面,被调查者在压力应对方式上更多的采用消极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总体幸福感的提升。
二、建议与对策
连续五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我们都是本着帮助大学生求职者“挑战就业压力,提升就业能力”的基本理念,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调查和分析大学生求职者的就业压力现状、压力应对模式等,期望在为各级政府、高校以及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各类专业机构、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提供相应的参考与依据的同时,更期望能为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即将走上社会的毕业生以及已经走向社会的职场新人提供专业化的指导与建议。
(一)学生层面
1、加强积极应对,提高抗压能力
五年的调查结果最一致的一点就是:大学生在就业压力的应对方式上偏向消极。这种消极的压力应对方式不仅不能有效缓解就业压力,而且还会增加压力体验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积极思维、乐观归因、发挥优势、提前准备、寻求支持等更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是年轻的大学生求职者需要加强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
2、加强职业规划,避免盲目考研
表面的“考研热”其实揭示的或许正是就业压力大。为了回避暂时的就业压力而“被考研”,不仅不能缓解最终要走向社会的就业压力,还可能增加新的压力,诸如不喜欢所考的专业而不得不“忍受”三年读研、做实验、写论文等所带来的压力,还有毕业后再次面临的高不成低不就的更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大学生在考研或就业之前,加强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自己到底要什么、适合干什么等,就可以避免因为盲目考研而产生的压力,这对于大学生个人的终生发展无疑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3、加强个人素质,适应社会需求
人的社会属性要求每一个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素质,尤其是与具体用人单位或岗位相匹配的个人素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求职者对于一些技能方面的素质相对比较重视,如沟通能力、专业技能、适应能力与学习能力等,而对于组织能力、道德修养、协作能力、进取心、刻苦精神、工作热情等社会与具体用人单位所看重的素质类型(更多的是软能力),却被大学生求职者所忽视。事实上,这些被忽视的软能力,不仅应该是社会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更是求职者个人发展所应该具备的深层能力。
4、加强资源运用,提升幸福指数
两年的数据表明,年轻的大学生求职者总体幸福感都在中等水平,而且今年的水平还下降到中等偏下了。“史上最难就业季”、对压力的消极应对等都与幸福感偏低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于资源的运用不充分也会影响到幸福感的得分,无论是自身资源(诸如自信心、主动性、潜力等)还是外在资源(诸如老师家长、学兄学姐、就业指导机构、心理咨询机构等),只要大学生们能够合理、充分地加以运用,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而且对于个人发展以及幸福感的提升都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社会层面
1、政府:引导与扶持结合 指导与奖励并重
大学生顺利就业显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尤其是就业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对于大学生就业的总体方向更是有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调查中发现的“二线城市最受欢迎”这一点,势必会让更多的毕业生走向这些城市,这对于缓解一线城市的各项压力无疑是一件好事,但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如何制定与落实相应的就业政策,因势利导这一就业潮流,甚至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真正走向三线城市乃至基层单位,从而形成一个就业的良性循环,显然这不是几句口号就能办到的。
我们的调查发现,有20%的大学生毕业后想创业,这种难得的创业热情与实际创业比例不足2%的反差,同样也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反思。如果各级政府能够为这些有创业热情的毕业生们提供更多的扶持、指导甚至奖励,让这些想创业的大学生有足够的条件与信心去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那么,不仅就业压力会因此而得以缓解许多,甚至“中国梦”中的创新性或许也会多几分可能了。
2、媒体:客观报道就业形势 正面宣传就业典型
多年以来,就业一直都是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人们关于就业方面的信息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媒体。因此,媒体对于就业的影响力显然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今年确实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包括大学生求职者)需要的是媒体的客观报道,而不是媒体添油加醋似的过分渲染甚至断章取义的曲解报道;相反,对于在目前形势下成功就业的有指导意义的典型事件与人物,不妨多加宣传,这样对于困惑中的求职者来说也是一种鼓励和引导。或许,这才是媒体真正的功能所在。
3、高校:整合校内校外资源 实用理念特色模式
高校的教学模式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将向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的调查结果有一点非常令人欣慰的就是:如今大学生的实践意识已成主流。这一点与高校的具体支持分不开。事实上,高校还可以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在为本校学生提供校内资源(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心理咨询等)的同时,完全可以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尝试进行一定程度的开放式教学:“请进来”——聘请更多有实践经验的社会人士为客座教授;“走出去”——加大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同时,结合各高校各专业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加强课程的实用性改革,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
4、家长:尊重子女毕业选择 促进子女心理成长
进入大学是子女离开父母走向相对独立的关键一步,但仍然只是一小步,因为大学生们所处的环境依旧是自己所熟悉的校园、任务也依旧是自己所熟悉的学习、人际关系同样依旧是自己所熟悉的年龄相仿的同学关系。这种熟悉并不能让大学生的心理真正成熟起来,而走向社会的就业考验却能够做到这一点。如果说进大学与选专业有相当一部分是家长的主意的话,那么,就业或考研,大学生们应该会有更多自己的主张。作为家长,此时的角色更多的应该是参谋,即便面对的是严峻的就业形势,相信自己的子女能够很好地去作出选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年轻人的心理成长,让他们最终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5、用人单位:减少功利导向 改善工作环境
走上工作岗位是成功就业的最后一个环节,而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性质的单位,在招收新员工时很难不带有功利性,比如性别歧视、工作经验、学校类别等;在不同的用人单位,文化氛围与人际环境都会影响刚就业的年轻人健康成长。因此,用人单位应该用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更加和谐与温馨的环境,欢迎毕业生的加盟,让这些新人更早、更顺利地融入到企业中去,让他们在成功就业、拥有归属感的同时为企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第五部分 致谢
本项调查研究的课题组成员还有: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李昂米晓蕾班颖李稳康丽莹(实习生)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徐建平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 吴思娜教授
全部数据分析主要由李昂完成。
在此向参与问卷设计与数据分析的上述人员表示诚挚的谢意!
在问卷的设计、网络推出、数据回收与处理等环节中,还得到新浪网教育频道、新闻频道以及新浪博客、新浪微博的合力支持,同时得到北京青年宫、北京市学生联合会、北京志愿者联合会、北京部分高校等相关机构的协助与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熊汉忠,2013年5月28日
【作者介绍:熊汉忠,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创始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2009、2010、2011、2012、2013连续五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总策划;《职场压力管理》培训专家讲师,曾为中央办公厅、中纪委、中海油、奔驰、联想集团等10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化的压力管理培训服务;曾接受CCTV1、CCTV2、CCTV4、BTV1、香港无线电视、丹麦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Chinadaily(中国日报)、环球时报、北京青年报、健康时报等40多家国内外知名媒体的数百次采访。
联系方式:010-66184578;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