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昆明9月22日专电(记者 侯文坤)题:褪去“标签” 挡住社会失范
自闭症、乞讨者两个词近日来充斥着公众的视野。先是上海的“乞丐排行榜”,后有南昌某地的“铁栏围乞丐”;前有深圳一自闭症孩子被19名家长联名赶出学校,紧跟着一名9岁自闭症儿童又被学校“流放”。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但都被挡在了我们常人的生活之外。
自闭症、乞讨者两个社会角色“标签”的背后显然被标注了更多的含义:自闭症就是不正常的孩子,是学校的不安定因素,不应当坐在普通学校;乞讨者就是影响市容,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不应当行走在大街上。
然而事实上,并非是自闭症儿童就等于不正常,并非是乞丐就等于破坏城市形象。在这样一个满是“标签”的社会,人们总是习惯于对号入座一个很简单的“标签”,并以此来确定这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当身份变成了是非的标准,一眼看到“80后”“90后”“官二代”“富二代”的身份牌,随即而来的就是“颓废”“没信仰”“黑幕”“没教养”等“捆绑印象”,然而这就是所有么?“80后”“90后”就只有叛逆?官、富二代就只剩桀骜不驯?
那些少了人情味的“标签”,让人们只见树木却不见森林,以偏概全的同时还掺杂进了自己的感情:偏见、歧视乃至排斥。
一纸联名,一道铁栏,一个对社会角色“标签化”的判断,便划清了你我,任你在你的世界里徘徊,而我在我的世界里悠然自得。这无论是驱除自闭症学生的家长所代表的一部分社会大众,还是作为庙会主办方所代表的一部分社会事务管理者,已然模糊了社会的平等与关爱,让“为了让自己孩子能正常上学和为了保护乞讨者与外来香客”等理由都显得苍白无力。
人本是不带任何“标签”来到这个世界上,却要背着各种别人赋予的“标签”与符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还无时无刻不被解读着。一旦公众都习惯于用“标签”背后的认知来左右自己的情绪、行为和价值判断,成为一个“标签化”的社会,便已不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而是一个道德不自信的社会,一个失范的社会。
所幸,在这些现实面前,还存有着更多在“撕标签”的人,他们仰望着头顶的星空,遵从着心中的道德律。所幸,撕去那些“标签”并不需要任何成本,驻足观望于此,任重而道远,无论是社会管理者还是社会公众,都需要一场褪去“标签”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