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九月二十日电 题:中国大学生热衷职业规划
中新社记者 德永健
中国大学生逐年升高的就业难度正在“催涨”一项新生事物——职业规划的热度。内地顶尖大学——北京大学新学期伊始就增设了“职业规划”课,为大学生就业“出谋划策”的国际论坛也将在两个月后举行。
中国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二00七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为四百九十五万人,较二00六年增加八十多万人;实际需要就业人数则超过了五百万人。
大学生就业人数的日益增加“催涨”了在中国尚属新兴的行业—职业规划的热度。职业规划目前在美国、瑞典等国已经成为一项产业,在专职职业规划师的帮助下,求职者可以了解自己的优劣势,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且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是否与社会具体就业需求相吻合。
北京大学本月初开学之际,面向全校学生增设了名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试讲”当天就吸引了二百多名刚入校门的新生。此前,作为“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生涯规划”已被中国人事部、教育部等相关部委列入“十一五”工作之列。
北京大学就业中心副主任王欣涛表示,职业规划与目前中国高校普遍开展的就业指导有很大区别。“就业指导会一般性地号召去基层,去偏远地区,职业规划则强调‘人职匹配、人职和谐’;就业指导通常会停留在如何应对面试官等技巧性问题,职业规划则帮助分析求职者适不适合这个岗位。”
除了开设“职业规划课”,北京大学还开办过“职业规划训练营”,并且在新生报到时就推出了职业规划服务;今年四月,在举行“北大开放日”时,校方为即将毕业的高中生进行了职业规划指导,帮助他们分析报考大学何种专业最适合自己。
国际职业规划领域的外国专家也注意到了中国对职业规划日益高涨的需求。今年十一月十七日至十八日,来自美国、日本、德国等十六个国家的职业规划专业人士将在北京召开国际论坛,讨论国际职业规划前沿技术和实践。
据论坛组织者介绍,“中国高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立”将是论坛的一项重要主题。其中一位与会外国教授的专著已被中国教育部翻译过来,作为中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和职业指导的教材。
“北京大学是中国非常顶尖的院校,但我们的研究表明,职业规划也能增强二三流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论坛承办方—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中国项目中心负责人王朝晖说,“如果一个人通过职业规划知道想要做什么,下一步就是执行的问题,看看有没有适合自己的职业,这样就业指向性会更强。”
在王欣涛看来,大学生毕业之后仍然可以继续接受职业规划指导,因为这项服务可以帮助毕业生分析职业发展路径以及将来的发展前途,从而让很多面临就业还是出国这种“选择性困惑”的毕业生作出决定。
“很多人问我职业规划对大学生就业是必不可少还是可有可无?我想,‘有’一定比‘没有’强。”王欣涛说。(完)